昨天談 #台灣讀音,今天來談 #台灣地名。
【找回 #台灣地名與路名,就是 #找回記憶與文化 的開始】
稍早看到「#台灣阿北柯文哲」粉絲專頁,柯市長拍攝影片提到,台灣有很多路名都是中國地名,外國人來一定霧煞煞。
影片中柯市長說:「希望選一條路名或一個公共設施來正名,代表台灣精神的正名運動,是最貼近市民生活的正名運動,不分黨派顏色,就是讓住在台北市的人,希望什麼是代表台北市的路名。」我非常認同。
像是在我的選區有寧夏路、迪化街、安西街、龍江路等以中國地名為命名的道路名稱。這些路名與在地的歷史文化完全斷裂,我們無法從台北的路名、地名知道它的過去,也讓我們身處在「#我是誰?#我在哪?」這樣的疑問中。對外國人而言,更是會覺得台灣怎麼會是滿滿的中國地名,失去了台灣的主體性。
我肯定柯市長對地名正名的支持,台北市有「#台北市道路命名及門牌編釘自治條例」,#民政局為主管機關。我會和市府一起合作努力,推動可行的階段性方案。
先把原本舊有的地名改回來,例如:民生西路原本其實分成朝陽街、媽祖宮後街;迪化街其實分成南街、北街、長樂街等;延平北路二段是九間仔街。
此外,也要針對日本時代的路名、地名研議更名機制。
改路名茲事體大,經費預算也是一個問題,很難一步到位。但一步一步慢慢做,讓我們一起找回台北的地名,找回屬於這座城市的文化與記憶。
#可是聽說台灣阿北粉專不見了🥺🥺🥺
#台灣地名正名運動